1、临床症状
病鸡精神沉郁,羽毛松乱,头藏于翅下,离群呆立昏睡;体温升至43℃~44℃,食欲消退,饮水增加;常有腹泻,排出黄色、灰白色或绿色的稀粪;呼吸急促、困难,口、鼻分泌物增加;鸡冠、肉髯呈蓝紫色,有的病鸡肉髯肿胀;病程1 天~3 天,最后衰竭、昏迷而死亡。
2、剖检变化
病死鸡的腹膜、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可见小出血点。心脏和肺脏充血,有出血点,心包变厚,不透明,积有大量淡黄色、含纤维素性凝絮的液体,肝脏稍肿,质脆,表面散布有灰白色、针尖大小坏死点,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有出血性炎症。
3、试验室诊断
无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和心血,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、鲜血琼脂平皿,37℃培养20h~24h,观察结果。普通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混浊状,放置后有粘稠沉淀,摇振时沉淀物上升。在鲜血琼脂平皿上,可见圆形、湿润、表面光滑的露滴状小菌落,菌落周围无溶血环,表面光滑,边缘整齐。挑取单个菌落,涂片,瑞氏染色,镜检,可见两端钝圆、中间微凸的短杆菌,菌体呈明显的两极性,单个散或成双排列。根据病死鸡的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、分离菌的形态特征,可初步判断分离菌株为巴氏杆菌。
4、治疗
4.1 在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和电解多维,连饮4 天~5 天。
4.2 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,连用一周。
4.3 加强饲养管理,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。
5、防控措施
经治疗,鸡群死亡数开始下降,精神状态好转,1 周后回访,鸡群恢复正常。为有效防治禽霍乱,提出以下防控措施:
5.1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
加强饲养管理,减少应激因素,使鸡群保持一定的抵抗力。同时搞好环境卫生,及时、定期消毒,切断各种传染途径。粪便及时清除,堆积发酵后利用,病死鸡全部烧毁或深埋。
5.2 免疫接种
禽霍乱频发的养殖场,可以考虑试用禽霍乱自场脏器苗(系将本鸡场的急性病死鸡肝脏研细、稀释、灭活而成)预防接种,免疫2 周后,一般不再发病。
5.3 药物治疗
经药敏试验,选用对分离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,同时对症治疗。